米思岛米思岛米思岛

当前位置:首页 > 精选视频 > 纪录片

《舌尖上的中国》第四季:以烟火为墨,描绘国人生活底色

纪录片 加入收藏夹
播放列表:

  春节,对于中国人来说,象征着团聚,又意味着重启与焕新。眼下,回家过年的不少游子已经再次与亲人告别,回归到新一年的奔波与忙碌,但即便远隔千里,那些随行而至的各类家乡特色美食,依旧通过其独有的味道,诉说着国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乙巳蛇年新春登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CCTV-1)和总台央视纪录频道(CCTV-9)晚间21点档热播的大型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四季)》,同样将中国人对家乡的眷恋之情深藏其中,从山野田间到都市繁华,从百姓厨房到国际餐厅,端上桌的每一道菜品,都可寻见国人关于故乡的记忆。

  “纪录片应秉持‘中国故事,国际表达;中国价值,全球视野’的理念,通过真实、质朴的叙事,展现文化的力量与温度”,正是在这样的创作理念指引下,《舌尖上的中国(第四季)》为观众端出了讲述中华美食文化的“文化大餐”,让浓郁的中国味道透过人间烟火走向了世界,将袅袅炊烟化作向世界传递的中国美学。

  据统计播出期间,《舌尖4》在同期播出同类节目中收视排名第一,观众规模近2亿人,连续3日登陆央视频栏目榜,最高TOP1,连续6日登陆蓝鹰融合力排行榜全网榜纪录片领域TOP1。#亲手制作是中国人的最高礼遇# #致敬改变中国人餐桌的他们# #84岁女厨师做菜时眼神一下变了#等话题均登陆微博热搜主榜前10高位。截至2月10日,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四季)》斩获全网热搜热榜287个,节目相关话题阅读量累计超39.5亿,相关视频全网播放量近5.6亿,单条视频播放量最高超7000万。

  01

  从舌尖到心尖

  让食物成为与世界对话的重要载体

  当镜头扫过山川的褶皱与田间的稻穗,灶台上蒸腾的热气如在宣纸上缓缓洇开,袅袅烟火已化作独具中国美学的山水画作,而每一道菜品,都成了画作落款的印章。《舌尖上的中国(第四季)》将国人的质朴与浪漫通过一餐一饭进行了巧妙融合,《绝活》、《烟火》、《焕发》、《天作》、《风物》、《洞天》、《华流》七大篇章契合国人“百千妙门同归方寸”的处世逻辑,同时也隐含着顽强生长的生命力与精神力。

  亦如《华流》中,小郭郭和他的丈母娘将刀削面餐车开进法国巴黎市中心。他们因地制宜但始终坚持正宗地道的制作手法,让山西陈醋远赴重洋与柳叶般的刀削面在浪漫之都重聚,让重油咸香的中国北方口味攻入了时尚白领圈。来自山西大同的刀削面,在古老技艺和现代社交媒体的助力下,已经成为了中国与世界对话的载体。

  传承之外,创新变通是促进中国与世界对话的通行证。美国旧金山的中餐厅里,方彼得的创新始自馅料中当地人熟悉的青豆与西葫芦。蒸腾着热气的上海味道,在此已被改良为更接近西方饮食习惯的干拌馄饨,将之与酸甜口味的鱼香茄子进行搭配,终是征服了不少美国人的西方胃。而在美国长大的女儿凯西,则更加深谙中西餐之间的融合之道,自父辈继承而来的烹饪天赋和对美式饮食的深层次了解,让她对新美式中餐的研究更加得心应手,用探索和创新牵引外国客人的舌尖。

  《舌尖上的中国(第四季)》让五洲四海的食客在此汇聚,用不改的乡音诉说着来处,用锅铲的碰撞传递着理想。在这里,食物是最具有交流性的语言,味道从舌尖一路行至心尖,轻柔地抚慰着心灵,紧密地勾连着亲情,缓慢地传递着同根血脉的温度,成为了这个春节不可或缺的一顿“新春大餐”。

  02

  从田园到餐桌

  于美食空间窥见国人智慧沉积

  《天作》中,林立的高山、广袤的海洋、茂密的丛林、寸草难生的盐碱滩……变幻莫测的自然环境并未厚待国人,勤劳的百姓却在与自然的协同进化中不断化劣势为优势,通过智慧将有限空间转化为无限生机,将诸如“因地制宜”、“顺势而为”等词语的含义发挥得淋漓尽致。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在与时光对话中开启了一场又一场舌尖上的探险之旅,用心智和双手创造着独属中国人的饮食文明。

  《绝活》中,民间百姓凭经验和智慧练就成的“荡字诀”、“贴字诀”、“挑字诀”、“片字诀”、“拔字诀”、“翻字诀”等,无一不是国人寻找食材灵魂的关键所在。经由朱英健的巧手,隐身于滩涂内的红钳蟹破泥而出,与咸肉蚕豆一起,融汇为餐桌上一道最美味的高钙食材。就连群众早餐桌上最普通的烧饼,也需经历上百摄氏度的炉温烤制,以及比肩硬功拳法的贴饼技术助攻,才能收获最佳口感。

  《焕发》中,来自四川内江的橘皮经过晾晒释放出奇妙香气,那一缕于清扬中略带微苦的独特芳香,在川菜的麻辣底色中跃动着轻盈的脚步,并由此定义了独特的陈皮味型。

  《烟火》中,来自四川大凉山的高山土豆搭乘着时速40公里的公益慢火车,跨越376公里的山川大河走向更宽广的世界,并与各色食材碰撞出足以温暖每个中国胃的柔软。而这列同时化作移动菜市场的慢火车,同样还搭载着沿途25站菜农的殷切期望,让带着泥土芬芳的新鲜食材直达美食爱好者的餐桌。

  而在江西泰和的菜市场里,中午是张小红和菜场闺蜜团最惬意的时光,送走了吃早酒的客人们,他们也摆上一桌酒菜,放松一下。手上烫出的疤、磨成的茧,是手艺的证明,也是幸福生活的勋章。在烟火气中,我们看到中国人生活最本真的模样,感受到平凡日子里的温暖与力量。

  《舌尖上的中国(第四季)》的镜头掠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山水景象,对准人声鼎沸的菜市场,又聚焦于热气腾腾的厨房灶台,于煎炒烹炸间散发出的馥郁香气,也让原本平凡的日子不断滋长出新的希望,继而生根发芽,向着阳光的方向开出绚烂花朵。

  03

  从微观到宏观

  以传统技艺激活中华文明记忆

  当风干的腊肠在檐角渐变成褪色的楹联,地坑院内的柿子沉睡成芳香的醋酸,揉面时的手掌纹路也似两条游动着的江河,于翻转腾挪间复刻着岁月的乾坤流转。那些在微观镜头下的静默转场同样令人心动,老陶瓮吞吐着陈年豆瓣酱的呼吸,铜勺在铁锅边缘敲出了晨昏的平仄,于蒸笼揭开的刹那,白雾便如同裹挟着半个世纪的往事那般升腾而起。

  在《舌尖上的中国(第四季)》的调度下,食物早已跳脱了果腹的单一作用,更似一只穿过岁月裂隙的蝴蝶,翩然于岁月的流光之中,又寻着食客筷尖停驻之时,利用翅膀的扇动唤醒了中华文明关于传承的古老记忆。

  例如中国移民与马来人结合下的特色美食娘惹菜,正在诸多传人的推广下流传于东南亚一代。正因为该菜系中根深蒂固的中国基因,使其成为了华人在海外寻找根脉的重要载体。而来自印度尼西亚的那颗小小黑果,经由发酵、熬煮、去毒等堪称严苛的工序处理之后,刚好地填补了海外华人对于中国醋的味觉需求。也正是这些遗存于娘惹菜中的黑果,顺势打开了厨师们的创意之门,引领厨师李小明走上了国际餐饮大奖的领奖台。

  又如曾让当代食客耿耿于怀的“西湖醋鱼”,正在杭帮菜厨师傅月良的努力下寻回数百年前的口碑。选鱼、刀法、火候……寻味路上多达73版的更新与尝试,拼的是这位杭州人的执着与不屈,拼的是他誓让这道曾征服无数文人骚客的菜品回归本色继而代代传承的热切期望。

  而在中国家喻户晓的沙县小吃,其起源地正是客家人南迁后的落脚之地,当地更有超过九成的村民在外经营小吃店。那些味道独特的拌面、蒸饺、扁肉、炖罐等经典吃食,也早已随着沙县人外出闯荡的脚步传遍了天南海北,并在融合了南北食材的精华之后,又成为了许多人心中的家乡味道。

  或繁或简,或粗或精,在古老的技艺传承之下,观众已然沉浸于人与自然共生的哲学思辩,亦可真切地感受到操作者心手合一时的志得意满。经由时光的验证,在地域环境造就下的一方食俗对于人生的丰盈与填充,更使“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句话得到了具像体现。未来,也期待更多纪录片继续关照中华大地上的平凡群体,让世界通过劳动者解读中国文化的醇厚与内涵,于寻常烟火中,描画中国人线条流畅的岁月痕迹。

来源:央视网

tags:纪录片

相关推荐

扫码关注

qrcode

联系我们

回顶部